云樵
2018年深秋,寻访川西洪雅的古镇柳江,(1927年的柳江还隶属于西康省的前身——川边特区)。这里的山山水水经历的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冲刷,曾家故园的楼台庭阁仍然透露着民国建筑的婉约风范,访古寻幽走访水码头也是柳江之行的重要项目。夜晚小雨淅沥,坐在柳江镇的客栈的楼上,在朦胧的灯火中,听雨望江,诗情画意油然而生。
曾家园确实算得上我国建筑典范之一。作为一个临河而建的南方园林,它不像北方园林那样左右对称、中规中矩,而是采用复合四合院民居建筑格局,木结构穿斗梁架,通廊式走马转角楼,楼台相望,廊檐相接,曲径通幽,联缀成有机整体,并且巧妙借景,让豪宅与远山近水秀美自然几近完美地组合,显得错落有致、优美灵动,充分展现出造园大师的才华和灵气。
穿斗式木构架是中国建筑的智慧之笔,穿枋与柱子的连接依靠榫卯节点,凸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叫卯,榫和卯咬合,就起到连接作用,榫卯连接之间会有一定间隙,因此便构成了一个富有弹性的框架,具有很好的抗震功能。
据传柳江人重读书、知礼仪,清末民初形成的以“曾、张、杨、何”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士绅家族群,他们一度左右和影响着柳江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柳江民间有“曾家的房子、张家的丫头子、杨家的顶子、何家的谷子”的说法,意思是曾家的房子最气派、张家的小姐最漂亮、杨家的官做得大、何家的粮食最多。多年以后,士绅家族的故事和他们的官帽、美女、谷物都随历史烟尘渐渐堙没,唯有曾家的房子(曾家园)历经沧桑,至今仍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部分完整保留下来,让人们在游览柳江古镇时得以一窥士绅家族曾经的繁盛,在青砖灰瓦、静谧幽深的老院落里发思古之幽情。
曾家的代表人物曾璧光便是晚清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大臣之一,曾璧光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中进士,咸丰七年(1857年)奉诏教恭亲王奕欣(道光皇帝第六子)、醇郡王奕儇(道光皇帝第七子,光绪皇帝生父)读书,后出任贵州巡抚,官拜二品,民间有“天子门生,门生天子”之说和“帝师”之誉。
曾家园始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经过十年的精心施工,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竣工,是柳江名绅曾艺澄为纪念父亲曾益寿而设计修建的。当年曾家园建筑群占地11621平方米(约13.7亩),建筑面积5402平方米,呈“九院四戏台”格局。除了主院,还有花厅院、荷塘榭、珍果园、马厩院等,此外还分布有大鱼池、观景台、九曲桥、八字龙门、小姐楼、书房、石牌坊、牡丹园、荔枝园和休闲亭等配套建筑。文革期间部分建筑被毁,目前现存完整园林3270平方米,包括“四院三戏台”,整个建筑错落有致,廊腰缦回,各抱地势,歌台暖响,幽静安详,既有典型的四川民居建筑风格,又巧妙地融合西洋建筑元素,充分展示了清末民初中西合璧的建筑时尚。
建国后该园内曾先后入驻柳江区公所,柳江区医院、柳江区林业站、洪雅林场等单位。1955年洪雅林场迁走。1972年,柳江区医院废去左边花园,建门诊部、住院部,右侧花园及建筑,原貌未动。1985年洪雅县人民政府将柳江区公所使用的曾家园正厅院落、后院、后花园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又将柳江区医院和柳江林业站所住的前厅左右两个四合院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才保存下曾家园现貌。
岸边古木参天,临江巨宅安坐。
昔日曾家双狮喜迎宾客,如今政府告示卖票参观。
双凤临窗抽象取义,窗棂花开巧夺天工。
小径苔痕衬琉璃,纤足摇扇入院来。
楼台诗歌吟唱,花廊碎步香风。
家用器具能识几多?民国时期的农家用具确实很难见到了,在曾家院里还能保留着这么多的民国器具也算是打开了眼界。
升斗木桶手提篮,石磨溢出糯米浆。
左有炭盆烤火,右有马桶方便,任凭寒冬三九夜间不用出门。
但见:卧榻,蚊帐,床柜,炭盆,鞋踏,马桶。
可知:夜息,安睡,油灯,取暖,落履,净手。
木桶脚盆可容日夜用水。饭勺手钻保障饮食劳作。
楠木架,铜水盆,温水净心踱书房。
烘篮背篼压低滚,瓦罐陶壶腌菜坛。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躬耕农具今还在。
香消玉殒流年过,倩影似留梳妆台。
曾家大院前临花溪河,站在二楼的窗前,往南面眺望,只见峨眉群峰绵延起伏,轻柔的河风时不时撩乱你的头发,几声清脆的鸟鸣划破寂静的氛围,让你的想象再度飞扬。